/
❍講座資訊
-主題: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
-日期:5/24(三)
-時間:10:20-12:10
-地點:禮堂
❍講者
李豐楙
中央研究院院士
❍關於講者
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、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,中央研究院院士。
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、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,發表論文兩百餘篇,出版專著十一種:文學批評一種《翁方綱及其詩論》(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);道教文學四種:《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》、《憂與遊: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》、《誤入與謫降: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》、《許遜與薩守堅:鄧志模小說研究》(臺北學生書局出版),北京中華書局「李豐楙道教文學研究系列」收錄三種,兩種為增補本,即《仙境與遊歷:神仙世界的想像》、《憂與遊:六朝隋唐仙道文學》,另一新著《神化與變異:一個本土的思維方式》;十餘種田野調查:《東港迎王: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》、《東港東隆宮醮志》及《臺江內海迎王祭:臺南縣地區王船祭保存計劃》等;主編《道法海涵》系列叢書,出版二輯(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)。
早期以「道教文學」為主要研究方向,後來擴及《道藏》、道教儀式及文化、華人宗教等,研究方法即綜合經典文本、歷史文獻、田野調查及實踐經驗。
因應西方的「聖與俗」理論,提出本土化的「常與非常」觀點,其議題含括廣泛:節慶狂歡、變化神話、生死思維、解除儀式以及文學(謫凡小說的非常人物),展開學術社群的對話。認為華人社會的思想、神話、宗教以及民俗等,根據陰陽相對思維而有互補性。「常與非常」作為文化心理結構,即可詮釋諸多文化面向。
「道教文學」著重詩歌與小説,從奇書文體的謫凡結構研究《西遊記》等。「道教硏究」聚焦於儀式與地方社會的關係,論證漢人社會的信仰習俗與道教的關係。並將此一信仰模型移觀海外如馬來西亞,出版《從聖教到道教:馬華社會的節俗、信仰與文化》,論證馬華社會因應環境變化,節俗信仰如何漸趨「教節一體化」,面對多種族、多宗教的多文化處境,從而形成其歸屬感。
有感於道敎研究在國際漢學界的重要性,結合經典文本與科儀、圖像,認為儀式實踐具有文化象徵。近年來與圖書館與博物館合作,在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展覽,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研究館藏道教畫,整理中央圖書館收藏的天文圖像圖册。並與民間基金會合作進行系列演講,諸如趨勢文教基金會的「神仙世界」,在台灣容格學會有十二講「潛意識心理與道教神話的對話」,講述諸神神話與道敎文化的關係,運用道教經典、圖畫及照片,總結道教文化的研究理論與方法。